行业资讯
绍兴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绍兴工业经济极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长期积存的矛盾问题,绍兴以推进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相继作出培育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建设工业强市以及“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等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市工业经济的总量规模不断壮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朝着工业强市的目标不断迈进。
1.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十二五”以来,绍兴积极应对宏观形势深刻变化、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等诸多考验,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持续增长态势,但相比“十一五”而言,指标增速明显回落,已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减速换挡。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957.9亿元,同比增长5.8%,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43.8%,相比“十一五”末累计下降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707.0亿元,实现利润529.0亿元,自营出口271.4亿美元,“十二五”以来分别年均增长7.2%、5.8%和5.2%,相比“十一五”分别回落10.2、14.0和15.8个百分点。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二五”以来,绍兴积极以新兴产业培育引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新兴产业实现规上总产值3157.3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的32.5%,较2010年提高12.1个百分点;纺织、机械、化工、轻工食品等四大传统产业实现规上产值5512.9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的56.8%,较2010年下降11.6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纺织产业为主体,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特色产业为支撑,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绍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要素不断集聚,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7%,较2010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59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0家和省级以上首台(套)83台(套),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3.3%和17.2%;拥有柯桥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等2家省级工业设计基地,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工业设计中心,年工业设计及相关服务业收入8.5亿元,设计成果转化产值800亿元,工业经济发展逐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4.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十二五”以来,绍兴通过市外引资和市内投资双管齐下,积极以高质量的投入带动高水平的发展。2011—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984.0亿元,年均增长15.0%,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6%,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6.3%,占工业投资比重的37.7%;累计实施5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6只,10亿元以上项目96只,亿元以上项目1102只,特别是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全面推进,2015年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8.0%,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4.5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20.3万元/人。
5.龙头企业带动增强。“十二五”以来,绍兴深入开展“三名”企业培育、“双百”企业示范等企业培育工程,推进企业向“总部企业、上市企业、高新企业、著名品牌拥有者和国标行标制定者”的“五型”企业方向发展。2015年,全市拥有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企业1407家,比2010年增加352家;其中超10亿元以上企业151家,比2010年增加45家;海亮集团、盾安控股、三花控股等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60家,其中“十二五”期间新增19家,上市公司数量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上虞区成为省级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
6.产业平台贡献突出。“十二五”以来,绍兴以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和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为主抓手,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平台。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有序推进,绍兴高新技术开发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成为国家级园区,绍兴纺织印染、嵊州纺织(真丝)、新昌装备制造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柯桥纺织、诸暨大唐袜业、嵊州领带和新昌轴承成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2015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规上工业完成销售6056.0亿元,实现利润357.1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6.6%和67.5%,相比2010年提高7.8和2.3个百分点。
7.两化融合深度推进。“十二五”以来,绍兴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示范试点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重点企业应用领域制造执行系统(MES)普及率达45.7%,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普及率达32.9%,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普及率达67.1%,机器联网率达50%,绍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67,居全省第6位,其中工业应用指数位居全省第5位;绍兴成功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诸暨市成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柯桥、上虞、诸暨、嵊州、新昌等区域成为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农村信息化、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的示范区或试点区,精工集团、上峰包装等5家企业列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
8.集约发展成效显现。“十二五”以来,绍兴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抓手,严格用能总量和强度“双控”,认真落实污染物减排计划,引导倒逼企业集约发展,完成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及氨氮排放量等节能减排任务。同时,切实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低小散”企业整治力度,“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淘汰4097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16290家,淘汰落后印染60.46亿米、化纤100.26万吨、织造31.01亿米,节约标准煤226.94万吨,成为全省“腾笼换鸟”的先进市。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传统产业优势不断消退,新兴产业优势尚未确立,部分地区“低小散”块状集聚现象依然突出,产业发展总体尚未摆脱“低准入门槛、低水平扩张、低成本优势”的传统路径依赖,工业投资总体缺乏重大项目引领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依然存在要素集聚不足、研发投入不够、成果转化不易等短板,部分企业由于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成本上升等导致效益下滑明显,甚至陷入困境引发风险,影响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发展中加以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
“十三五”时期,国际经济进入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从产业技术层面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每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过后总能催生出新的技术和产业,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领域正酝酿突破,一场以绿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已风起云涌,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当前,发达国家正在推进实施“工业互联网”、“工业4.0”,我国也已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制高点。浙江已经明确重点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7大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绍兴而言,更需牢固树立赶超理念,不断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明确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和新增长点,力求在新一轮技术、产业中抢占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从组织形态层面看: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融合趋势日益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智能发展模式将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将有力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是针对部分传统产业领域产能过剩,企业之间协同制造、协同创新更为紧密,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更为深入,产业组织形态将更多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由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作为绍兴而言,更需精准把握发展趋势,推进工业经济向智能化、融合化、服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更好引领带动工业转型升级。
——从需求导向层面看:一是从消费需求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的消费需求已从过去模仿型排浪式向当前个性化、多样化转型,相应的工业生产也应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转变,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对绍兴推行智能制造、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尽管相对饱和,但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方面仍大有潜力,同时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绍兴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快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提供了新的契机;三是从出口需求看,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时期,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国际贸易壁垒更趋多样复杂,国内低成本制造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将倒逼绍兴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由跑量为主向提质增效方向转变。
——从要素供给层面看:伴随着劳动成本上升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传统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环境消耗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今后必将更多依赖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道路。特别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及上海自贸区等的深化建设,将为绍兴进一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重新定位区域经济中的位置带来新的契机。绍兴中心城市的相互融合和功能升级,有利于集聚科技、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为加快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实现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条件和要素支撑。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如火如荼推进,在政府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均已取得阶段成效,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更好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仍将是绍兴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尽管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支撑地位没有改变,在创新发展中的主阵地地位没有改变,在转型升级中的主战场地位没有改变。立足当前实际,顺应未来趋势,今后五年绍兴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需要完成三大历史性任务:一是实现在高起点上持续、平稳、健康、较快增长的重任,形成产业集聚度更高、产业链更完善、产业布局更科学、创新优势更突出的新局面;二是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任,形成新兴产业引领、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助推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基本实现从工业化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加快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完成上述历史性任务,基本前提就是增长方式要努力摆脱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增量占用的深度依赖,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优势,全力补好短板,探索走出一条有绍兴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抢抓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机遇,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围绕“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和“建设生态绍兴、共享品质生活”目标,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推进创新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注重稳增长与调结构同步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内涵式增长与外向型拓展紧密结合,拉高标杆,精准发力,补齐制约绍兴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短板,不断推动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实现“绍兴制造”向“绍兴智造”转型升级,着力把绍兴建设成为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的引领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全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试点示范区。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立足当前加快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着眼长远加强工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全面推动转型升级。
1.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氛围,推动工业经济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2.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工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统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互动,积极探索“以城带产、以产促城”的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经济走融合互促的发展道路。
3.坚持集群发展。坚持把现代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构建完善产业分工协作配套体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工程,强化区域品牌建设,推动工业经济走集群协作的发展道路。
4.坚持开放发展。坚持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推进资源要素集聚和发展空间拓展,提升绍兴制造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动工业经济走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
5.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工业强市的重要着力点,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的关系,充分运用节能减排的引导和倒逼机制,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经济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通过五年时间努力,全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结构调整实现突破性进展,两化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6.5%;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
1.结构调整有新成效。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和35%,装备制造业超越纺织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信息经济规模突破千亿大关,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基本构建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现代工业体系。
2.质量效益有新提升。到2020年,全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5%左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上,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左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3.两化融合有新进展。到2020年,全市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5,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显著提高,实现“机器换人”、电子商务对规上制造企业的全覆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对机电类产品开发的全覆盖,力争成为全省两化深度融合的引领区。
4.组织形态有新优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重点培育一批总量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区域影响力广的知名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力争上市企业突破100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明显提高。
5.绿色发展有新成效。到2020年,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业用地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工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网络(绿色)制造方式对有污染企业的全覆盖,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及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确保完成节能“双控”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瞄准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发展重大需求,突出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贯彻落实“八大”重点产业提升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先进装备、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高端纺织、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电商物流、科技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重点产业实施“一个产业、一个规划(计划)及产业导向目录、一个扶持政策、一个专家团队、一批研发平台、一批龙头企业、一批储备项目、一张发展报表”的“八个一”推进机制,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具有绍兴特色的绿色低碳现代工业体系。
“十三五”期间全面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四大跨越”:即规模总量上实现新跨越、产业链延伸及关键点补缺上实现新跨越、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上实现新跨越、百亿级规模龙头企业培育上实现新跨越,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发展、跨越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和主要增长极。
——发展定位及目标:把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围绕“增量崛起、存量变革、整体转型”的发展策略,以构建新一代基础设施为支撑点,以纺织大数据示范应用为突破口,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核心,以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为重要抓手,以人才战略和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努力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和两化深度融合的引领区。重点实施信息经济“1446”工程,即打造一个中心、建设四个平台、培育四个产业、推动六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市信息经济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650亿元、信息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全面推动信息经济成为绍兴发展的新动力。
——发展方向和重点:围绕实现“1446”工程,重点加强“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及生产、智能数字设备、应用电子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培育以工控类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软件为重点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不断拓展以纺织大数据示范应用为核心的大数据和云服务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科技、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富有绍兴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重塑绍兴信息经济生态结构。大力推广“制造业+互联网”模式,通过示范试点加快推进企业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网络化步伐,不断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持续提升两化融合程度和智能制造水平。
——产业空间布局:各区、县(市)结合各自实际打造信息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市直经济区块重点建设以集成电路、信息专用材料、通信设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特色的电子信息制造综合型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以软件研发、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外包等为特色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先行打造大数据与云平台服务产业园区,努力培育成为绍兴发展信息经济的新高地;柯桥区重点以纺织大数据示范应用为突破口,全力建设综合型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上虞区重点推进“e游小镇”建设,依托现有LED产业链构建以信息专用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为特色的信息产业园区;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分别推进以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视听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特色的信息产业园区建设。
构筑城市云平台,建成城市云计算系统、城市中央数据库、政府数据服务系统,实现政府数据的共享开放。
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培育出一批以重视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的领军企业及配套生产企业,形成更具规模、更具实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区。
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形成以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软件研发、信息技术咨询与外包服务为主要特色的产业集聚。
发展大数据和云服务产业,引进一批大数据和云服务企业,在重点行业领域形成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的新型服务产业集聚。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绍兴特色的文化科技、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文化产业,成为绍兴信息产业结构的最具地域特色的组成部分。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网络化发展。
推动“制造+服务”新模式,培育引进一批以过程优化、远程服务、决策干预、产品定制等增值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型企业。
建立纺织行业大数据资源中心,编制大数据采集、存储、交换标准,完成企业及产品数据库及目录编制。
推进大数据在纺织行业的示范应用,推进纺织行业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开发出一系列纺织行业指数、风险指标模型、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等大数据应用产品。
——发展定位及目标:把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任务,以“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特色化、集聚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的深度融合与综合集成,积极探索“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全力打造一批企业集聚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品牌效应明显、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的装备制造重点产业链及特色产业基地。到2020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2%以上,装备制造业超越纺织产业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发展方向及重点:形成以高效节能环保装备为龙头,关键基础件为支撑,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为重点,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光伏及新能源装备、现代物流装备、现代农业装备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向总集成、总承包方向发展,构建并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先进装备制造与服务体系。
——产业空间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重点培育柯桥、新昌智能纺织印染装备,诸暨、新昌高端数控机床,诸暨现代环保装备,新昌轴承,滨海通用航空设备,诸暨、上虞、新昌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上虞、嵊州高端节能电机等产业集群,培育4-6个先进装备制造业省级特色小镇,成为全国先进装备制造重点产业基地。
到2020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2%以上,装备制造业超越纺织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到2020年,规上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超过40%,龙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5%,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装备产品和知名品牌。
到2020年,着力培育3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装备制造大企业大集团,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到2020年,形成一批现代环保装备、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4-6个先进装备制造省级特色小镇,成为全国先进装备制造重点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智能印染装备,新型纺纱织造装备,高速数控针织装备,高效智能化纤和丝绸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等领域等。
大气污染控制治理装备,水污染控制治理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智能环境监测及应急装备、高效节能变频电机等。
高速、精密、复合数控机床,重型数控机床,自动化专用数控生产线,大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部件,智能成套装备电子等。
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通航整机制造及机载设备和零部件,机场设备及航空材料和机内饰品,游艇及相关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
——发展定位及目标:把握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新趋势,顺应人民健康生活的新期待,结合绍兴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按照“差异化、高端化、集聚化”的战略方针,打造一个生命健康产业核心发展区域,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扶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成为绍兴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其中健康制造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建成国际国内知名健康生产制造基地,全省重要的健康研发基地。
——发展方向及重点:以“低碳医药、智慧医疗”为引领,打造内涵丰富、便捷周到、创新灵活的生命健康服务和生产体系,构建服务、生产和研发相互联动、协调发展的健康产业体系,健康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药物、诊断试剂、新型疫苗等生物医药产业,巩固提升化学药品制剂,培育发展天然药物,大力培育大型医疗设备、植(介)入性器械等健康装备及医药新材料产业,深入挖掘绍兴黄酒的营养保健功能,做大做强维生素、珍珠等营养保健品及健康食品,以及药品研发检测、医药商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形成以绍兴大城市为核心,诸暨、嵊州为支撑的“一核两极”发展格局。健康制造领域重点推进滨海新城现代医药高新园区建设,努力打造绍兴高新区健康装备和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黄酒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提升新昌维生素、胶囊、试剂,嵊州中药制剂,诸暨珍珠、香榧等营养保健品及健康食品等特色行业优势,实现核心区域与增长极之间功能互补、有机整合,形成较为完备的生命健康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其中健康制造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
到2020年,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超十亿元的骨干企业,争取在生物医药、健康装备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
到2020年,培育发展若干创新能力强、具有引领作用的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新建一批重点创新载体,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
在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药物、诊断试剂、疫苗等方面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成为国内新兴的生物技术药物基地。
积极引导原料药企业转型发展制剂项目,在新化学药品制剂研发和产业化、新剂型新材料研发上有新突破。
加快研制以抗生素、心脑血管类药物、抗肿瘤、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力的天然类药物或中成药,加快发展植物提取物产业,加强中药材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先进治疗设备、医学影像设备以及家庭用普及型医疗器械领域,高端制药装备及检测仪器,建设浙江省重要的高端健康装备产业基地。
做强做大维生素类营养品、珍珠类保健品及铁皮石斛等健康食品产业,开发免疫功能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等新一代功能保健食品。
做优做精传统型黄酒,积极开发淡爽型新型黄酒及黄酒衍生产品,延伸发展高端黄酒及文化旅游产品等,着力打造“千亿级”黄酒产业。
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整体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基本实现发展质量的“六个提高和两个突破”: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品牌拥有量、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主体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贡献率;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技术成果应用的根本突破,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发展定位及目标:以发展高端纺织、引领绿色生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以强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推动纺织产业“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延伸、拓展,做宽纺织领域,做精纺织产品,做高纺织层次,做长纺织链条,着力把绍兴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新型纺织业产业集群基地和产品研发基地,新型纺织产品贸易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绍兴纺织产业实现质的跃升。力争到2020年,高端纺织产业占整个绍兴规上纺织产业比重40%以上,销售利润率达到7%以上,能耗排放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实现绍兴从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跨越。
——提升方向及重点:围绕“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的目标,全力推动印染产业集聚提升,大力推进化纤优结构、面料增品种、印染提质量、服装家纺强品牌,重点发展差别化、功能性新型纺织材料(纤维)及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大力推广生态绿色纺织新技术,不断提升服装家纺品牌附加值,积极培育纺织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持续深化两化融合与创新管理,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效益良好、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竞争力突出、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美的高端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空间布局: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丝绸、领带及袜业等产业核心区建设,全面整治提升“低小散”纺织印染企业,着力打造诸暨大唐袜艺小镇、嵊州领尚小镇、柯桥蓝印时尚小镇等纺织特色小镇,扎实推进柯桥“纺织+互联网”服务平台及柯桥纺织物流园区建设,不断优化绍兴纺织产业空间布局。
到2020年,高端纺织占规上纺织产业比重40%以上,其中:新型纺织材料(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分别占到高端纺织产业的18%和15%以上。
到2020年,高端纺织产业集群产值年均增幅7%左右,销售利润率达到7%以上,努力推进绍兴纺织制造向品质制造、高端制造迈进。
到2020年,绍兴纺织产业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载体、研究院、服务平台、研发中心等)10家以上,授权专利20%以上,形成更为完善的纺织创新体系。
到2020年,绍兴纺织产业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300家以上,上市企业达到12家,年增省著名商标5个以上,年增驰名商标2个以上。
到2020年,绍兴纺织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废弃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废水排放量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超细旦差别化、复合化新型涤纶纤维,超仿棉纤维、超仿毛纤维等高仿真纤维, 高阻燃纤维、抗静电纤维等功能性纤维;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芳聚苯硫醚纤维等高性能高功能纤维,聚乳酸(PLA)纤维、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纤维、可回收聚酯纤维等绿色环保纤维。
医疗卫生、土工建筑、交通工具、过滤与分离、结构增强及篷帆类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软质防弹防刺防护、高温电池隔膜材料、聚苯硫醚(PPS)、隔离与绝缘功能等产业用纺织品。
高档色纺纱、多种纤维混纺等新型纺纱技术,数码印花、冷转移印花等染整新技术,新型机织与针织技术等。
纤维加工、纺纱织造生态技术,生物染整及染整节能减排技术,废水回收、热能梯级利用、废弃纺织品回收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及条形码、存取货物采用全机械自动等技术。
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科技中介等基础服务平台,B2C、O2O等新型网络平台,时尚创意服务平台等。
——发展定位及目标: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以生产节能化、工艺清洁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园区和循环经济为载体,进一步强化绿色化工材料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为绍兴相关产业提供产业链支撑,着力打造节能、环保、安全的现代绿色化工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绿色化工材料产业规上产值达到1500亿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分别下降18%、22%和23%,产业优化整合效果显现,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取得实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绿色化工材料产业研发、孵化和生产基地。
——提升方向及重点: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以材料、精细、基础化工为主要方向,重点推进现有化工材料企业向化工新材料领域转型升级,积极提升发展高性能染料、绿色环保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工中间体、超净高纯电子化学品、清洁型日化产品和其他功能性精细化工产品,努力建成全球高性能染料制造中心,严格禁止污染大、能耗高的项目准入,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构建具有绍兴特色的绿色化工材料产业体系,实现“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与环境和谐”的目标。
——产业空间布局: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在全市划分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类绿色化工材料主体功能区,积极提升发展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滨海工业区等化工材料集聚园区。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所有化工企业向集聚区搬迁集聚或就地提升工作,上虞杭州湾化工园区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到2020年,绿色化工材料产业规上产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持续保持绍兴支柱产业地位。
到2020年,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分别下降18%、22%和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
到2020年,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引进知名企业10家以上,培育超百亿元的企业3家、超50亿元的4家。
到2020年,绿色化工材料产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左右,新增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0只、省级新产品50只。
到2020年,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人才4000名以上,培育20个以上省、市重点创新团队,引进25名国家、省重点人才工程培养人才。
——发展定位及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金属制造产业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领域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打造2000亿级的金属制造中高端产业集群,其中中高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上金属制造产业产值的60%以上,规上企业产品合格率和单位产品能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提升方向及重点:重点提升中高端金属制品产业及有色金属制造、黑色金属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关键基础金属材料制造、核心基础金属零部件(元器件)制造、先进金属制造基础工艺和产业基础技术,鼓励发展军需民供金属制造产业,持续推进金属制造企业向3D打印金属材料及制品、金属制品创意设计等领域拓展延伸,不断提升绍兴金属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空间布局: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推进诸暨、柯桥、上虞铜铝及制品产业集聚区,柯桥、上虞金银创意设计,柯桥钢结构,上虞压力容器、诸暨弹簧、嵊州厨具、绍兴高新技术开发区锡(锌)材及制品等特色产业基地及汤浦高端金属创意与工业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到2020年,着力打造2000亿级的中高端金属制造产业集群,其中中高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上金属制造产业产值的60%以上,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到2020年,培育形成1-2家国际知名金属制造企业集团,以及25-30家细分市场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到2020年,培育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10-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实现研发投入翻一番;新增5个以上国家级品牌。
到2020年,规上金属制造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金属制造综合成材率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节能铜材,保温隔热节能型建筑用铝材、高性能通用航空设备配套铝合金等型材,高档铝箔,以及锡锌合金丝、无铅焊锡丝等合金材料等。
高品质不锈钢产品、汽车工业用高品质特殊钢材、游艇、轴承、弹簧、压力容器、热交换器等专用钢材,大跨度、抗震、防腐、防火钢结构产品等。
粉末冶金、3D打印烧结用铝合金、钛合金、不锈钢等粉体材料及高强度、高复杂性状、多性能粉末冶金制品、3D打印烧结制品等。
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培育发展与绍兴工业融合互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电商物流、科技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产业,丰富和完善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发展定位与目标:加大总部经济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推进越城区、滨海新城等总部企业集聚区建设,构建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中心城区为支点的总部经济发展体系,努力抢占浙江总部经济发展制高点。
——培育方向与重点:以培育本土民营越商总部、国内知名企业区域总部、跨国公司职能总部、上市公司集聚高地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研发设计、品牌策划、广告会展、管理咨询、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会计、审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认证等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设立各类金融专营机构、财富管理中心、后台服务中心,积极拓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及金融租赁、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体系,营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和人文环境。
——发展定位与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设计服务收入突破20亿元,设计成果转化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设形成1家在长三角地区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基地,10家省级特色产业设计基地或工业设计中心,100家市级设计基地或工业设计中心。
——培育方向与重点:立足绍兴实际,重点面向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家电厨具、信息电子、珍珠饰品等特色产业和优势领域,着力发展一批产业结合度较高的工业设计行业,加强面向工业特定需求的共性技术、业务流程设计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加强优秀设计师队伍建设,更好推进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发展。
——发展定位与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到650亿元,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以上,基本实现电商产业的区域性聚合和电子商务对规上工业企业的全覆盖。
——培育方向与重点:重点依托轻纺、五金、黄酒、珍珠、建材、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行业性B2B电子商务平台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以供应链协同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推进中小企业电商应用;培育一批现代化综合物流重点企业及配送中心,打造集物联网、传感网、互联网于一体的智能物流系统及全方位、一站式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更好服务企业降本增效。
——发展定位与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5%左右,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引领力强、效益显著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培育方向与重点: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技术转让、技术经纪、成果推广、技术转移等创新服务业,鼓励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等服务新业态,大力培育发展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发展质量检验测试、设计试制验证、检测试验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发展定位与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服务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专业化服务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产品支撑和服务保障。
——培育方向与重点:重点发展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节能环保总承包,以及提供资源节约、废物管理、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服务的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积极培育提供绿色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监测、节能量及排污权交易等节能环保咨询服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环保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加快构建具有绍兴特色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主攻方向,结合《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2014—2030年)》要求,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工,着力完善“两带两翼多区”空间布局。
主要涵盖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以滨海新城开发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滨海工业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先进装备、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纺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努力打造成为绍兴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引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滨海新城。依托绍兴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生命健康及生物医药产业,以高端化学药制剂产业和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特色,建设成为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竞争力强、生态环境优美的省内规模最大、品质最高,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医药高科技新城。积极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通航、游艇等产业,不断强化产业链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发展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努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绍兴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型材料产业,依托袍江新材料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袍江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等载体,积极在高新技术纤维、有机硅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药物、高端纺织机械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并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推进“机器换人”等,加快推进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和具有较强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及新型材料产业,力争在新能源汽车及整车制造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积极引导染料、日用化工等精细化工企业走绿色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道路,努力建成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城区,努力建成环杭州湾产业带的主平台。
——柯桥滨海工业区。重点提升发展化纤、印染、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以新型化纤和绿色印染研发生产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城区,努力建成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全国绿色印染基地、杭州湾生态科技新城。
主要涵盖绍兴高新技术开发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积极以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等城市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信息经济、生命健康、总部经济、研发创意、金融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引领产业发展、融为城市一体的都市工业发展带。
——绍兴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信息产业、高端医疗设备及新型医用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健康研发及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全力打造长三角一流的生命健康服务基地和全市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基地,努力建成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创新能力和综合效益居于领先水平的现代高新区。
——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住建等新兴产业以及电商物流、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在纺织机械、汽车配件、数控机床、精密仪器、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努力成为柯桥区新兴产业集聚的主平台、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上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及现代物流等产业,力争在节能电机、智慧照明、半导体材料、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综合性产业示范区和城市功能完善、内涵丰富、形象亮丽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
主要涵盖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等区域。以诸暨组团和嵊新组团为重点,立足传统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基础,着力推进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突破产业低端锁定,推动产业向高端环节提升,使其成为与主战场相互呼应的、在工业转型升级上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区域中心。
——诸暨组团。以诸暨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店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牌头环保新能源基地为南北增长极,加快推进山下湖珍珠产业园区、大唐袜业集群区和浣东刺绣机、璜山轴承轴瓦、枫桥汽车配件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发展现代环保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制冷设备及配件、有色金属加工、高品质塑料管道、新型包装材料等领域;同时,改造提升袜业、珍珠、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努力建设成为环杭州湾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嵊新组团。依托嵊州经济开发区、嵊州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新昌工业园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发展平台,嵊州市重点提升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等优势产业集群,新昌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嵊新优势产业平台、配套基础设施等共建共享及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通过高效集聚大产业、大项目和大企业,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区。
重点依托省级、市级中心镇及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大镇开展产业特色小镇建设,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的理念,着力培育一批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黄酒小镇、袜艺小镇、e游小镇、青瓷小镇、珍珠小镇、蓝印时尚小镇、环保小镇、领尚小镇、智能装备小镇、航空小镇等产业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实现“产镇融合”,走特色发展之路。
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培育和建设,以重点产业提升发展为引领,按照战略性、前瞻性要求,整合优化资源,谋划发展抓手,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工业强基、企业提质、项目引领、平台集聚、开放合作等八大工程,为建设工业强市、推动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能力提升等工作力度,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持续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1.构筑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行“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结题”的研发模式,围绕重点产业提升发展以及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环保装备、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等关键领域,深化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和青年科学家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集中攻克一批事关全市重点产业提升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到2020年全市规上企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50件左右。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推动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效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多种方式,开展协同创新。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八大产业提升发展,重点规划建设“绍兴科技城”等综合性创新平台,积极培育和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园区、创业和孵化中心等区域创新平台,引导和推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到2020年各级政府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0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30家。加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引进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到2020年全市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150家以上,累计培育创新型企业250家以上,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大力引进培养一批技术评估、技术转移、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平台。
3.营造创业创新体制环境。实施“330海外英才计划”等人才集聚工程,全力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各类高层次及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引进高端海外英才500名以上,培养高技能人才9万名,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为推进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保障。按照“政府创新、民营助推、人才支撑、资本加速”原则,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新型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发展模式。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创业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加大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以“制造业+互联网”为主推模式,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的装备层、应用层、平台层“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到2020年全市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信息化应用全覆盖,80%以上中小微企业实现信息化普及,30%以上的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生产方式,努力实现从“绍兴制造”向“绍兴智造”转型升级。
1.大力推进“产业+互联网”。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柯桥、诸暨、新昌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性示范区和试点区及上虞、新昌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和试点区建设,深化落实“一批产业项目、一批软件项目、一批应用项目、一批示范平台、一批示范企业”等“五个一批”示范试点,重点实施智能制造产品与装备开发计划,着力突破一批高速高精制造、制造业信息化、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批智能纺织装备、智能医疗器械、智能环保装备、智能化工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智能化产品和装备,培育一批集方案设计、设备采购、装备开发、安装维护、检测认证于一体的专业化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机构,并及时进行示范推广。
2.大力推进“企业+互联网”。围绕推进企业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网络化,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推进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乃至产业链协同应用等方向拓展。围绕纺织、化纤、印染、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流程制造行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提高MES、ERP、PLM和机器设备网络的互联互通集成能力,形成联网协同、智能管控、大数据服务的制造模式;围绕机械、汽车、电子、家电、服装等离散制造行业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在关键环节和关键工序推进智能制造单元、装备智能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推进企业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全面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科学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
3.大力推进“互联网+服务”。加快推进“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部署建设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年实现全市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光宽带覆盖面达到100%。大力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行业工业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培育一批提供过程优化、远程服务、决策干预、产品定制等增值服务的创新服务企业,为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特别是面对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重点建设一批提供工业设计供需对接、互联网融资中介、创业上市服务等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更好促进信息产品、技术、服务在小微企业的推广和应用。
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化资源要素集约化配置,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1.深化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健全“系统性评价、差别化管理、倒逼式改造”的企业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机制,完善以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指标、水权市场化配置和交易制度为重点的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建立重点用能企业核定配额使用、新增量有偿申购和超限额差别收费制度,推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健全完善“腾笼换鸟”的激励倒逼机制,深化推进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改革,建立低效工业用地市场化退出机制,推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集聚。
2.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集聚提升。按照“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的目标,调整完善印染产业布局规划,科学制定印染行业落后产能淘汰目录、先进工艺设备技术指导目录和绿色示范标杆企业评选标准,确定印染产业集聚升级的技术路线和产业政策,强势开展印染行业非法产能和“三合一”印染企业(车间)专项整治,启动实施印染企业培大育强工程,加快推进印染企业搬迁集聚或就地提升工作。到2020年,全市域范围内印染企业原则上全部进入集聚区,印染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污水排放量年均下降5%以上,单位污水排放财税贡献增长40%以上,基本建成柯桥蓝印时尚小镇,并创建成为全省印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力推进化工产业向专业园区集聚提升,严格入园标准、集聚标准和验收标准,制定搬迁、集聚时间表,加大集聚区外化工企业落后淘汰和低端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所有化工企业向规划区搬迁集聚或就地提升工作。
3.稳步化解过剩产能。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目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及企业综合评价制度、资源能源要素差别化价格等政策,倒逼严重过剩产能有序退出。深化推进“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多管齐下整治“低小散弱乱”企业,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低小散”企业整治工作。
4.提高工业能效水平。严格落实用能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围绕纺织、化工、医药、热电等重点行业,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严格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绿色工业发展支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实现节能增效。深入开展热电联产行业综合改造升级行动,全面完成热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对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实施清洁化改造。全面实施能耗限额标准,开展企业产品能效“领跑者”活动,切实加强节能监察和对标力度,提升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
5.推行绿色制造模式。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制造理念,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产品开发,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重点在易污染、高耗能和安全风险高的行业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的计量供料、自动化的生产控制、智能化的过程计量定位检测、网络化的环保与安全控制、数字化的产品质量检测保障、物流化的包装配送,确保全过程、各环节的精准生产与管控。全力推进工业园区污染整治行动,深化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循环化改造,到2020年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任务。加快建立废旧家电、废旧轮胎等回收利用体系,提升区域生态化水平。大力推进机床、电机、服装、化纤等再制造,实现再制造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
围绕推进“三新”开发和提升“四基”能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扎实推进精品制造,不断深化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传统产品新型化、新型产品规模化,力争到2020年规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上,“绍兴制造”的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显著提升。
1.实施产品换代计划。围绕推进“三新”(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产品升级换代示范项目,推广一批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升级换代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围绕提升“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能力,推进落实强基工程项目专项,打造一批“四基”领域产业基地和重点企业,积极引导“四基”企业与整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组建产业联盟,围绕共性基础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标准制(修)订、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创建和认证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
2.实施标准引领计划。认真落实《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形成专利与标准结合机制,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形成技术标准,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着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一批产业联盟协同开展标准化建设,形成一批掌握国内外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产业和企业。大力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质量检测中心和标准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体系。
3.实施质量提升计划。重点开展示范试点,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智能检测和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工业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诚信体系,推动企业严格落实质量首负责任制、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强制召回等质量安全责任,围绕食品、药品、婴童用品等领域推进重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质量信息链条。
4.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加快构建品牌建设梯度提升体系,积极依托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和制造业特色小镇,加快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大力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树立一批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鼓励企业注册国际商标、收购国际品牌,加强品牌整合,推进自主品牌“走出去”和国际化;积极在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小微企业集聚区域,建立一批品牌指导站和品牌培育库,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战略指导、法律支持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监管和司法维权保障“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强化品牌保护。
着眼全产业链发展,坚持“大小并举”,不断完善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持续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充分激发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加快构建形成结构合理、协作有序、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新格局。
1.培育旗舰型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健全完善“三名”工程分级培育机制和“三名”培育的准入、监测、考核、退出等管理机制,推进企业向总部型企业、品牌型企业、协同制造型龙头企业、绿色与安全制造型企业、高新技术型上市企业等“五型”企业方向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培育100家左右总量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区域影响力广的旗舰型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整合、延长和优化,促进龙头骨干企业与现代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行业并购和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线.发展创新型小微企业。重点实施创新型小微企业“雏鹰计划”和“天使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和服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创新引擎。健全完善小微企业培育库,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企业培育档案及成长档案,强化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促进企业“上规升级”。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推进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小型巨人”和“隐形冠军”,形成全市大中小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和协作成长机制。
3.强化企业现代化管理。深入实施企业“管理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行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为重点的信息化管理,以柔性制造、准时制生产、仓储智能化等为重点的精细化管理,推动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首席质量官(CQO)制度,不断深化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加快民营企业向产权多元、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型。重点在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化工、橱具、纺织等行业及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等领域分别开展管理创新试点,培育形成一批管理模式新、管理水平高、管理绩效佳的管理创新型企业。
4.提升企业家素质能力。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突出抓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积极与知名院校合作开办战略规划、品牌建设等高级研修班,探索建立由优秀企业家、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参加的新生代企业家创业导师团,着力培养一支实干为先、创新为魂、担当为要,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
坚持“大项目带动”和“机器换人”改造双管齐下,围绕产业关键领域、行业关键技术以及重点环节,充分利用要素资源,抓紧推进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产业投资项目和占据技术制高点、破解关键瓶颈制约、主导未来市场发展的技术攻关项目,切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更加注重以高质量的投入带动高水平的发展。
1.实施重大工业项目“百项千亿”工程。强化招商选资,围绕重点产业提升发展,聚焦建链强链补链,加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的项目对接,深化推进与上海浦东等地的战略合作,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军企和在外重点越商,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加大产业招商、定向招商力度,完善精准对接、精准服务机制和重大招商项目的统筹协调机制,全力引进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激发企业投资,鼓励和引导市内企业通过民外合璧、院校合作、上市募投、引进人才团队、开展并购重组等挖掘投资潜力,进一步提高项目跟踪和企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切实提高上市公司募投项目的本地转化率,努力使优质项目留在市内发展。带动社会投资,充分利用产业基金、风险投资、股权众筹、融资租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向制造业重大优质项目集聚。完善重大项目领导联系、问题协调、要素保障、考核督查、联席会议等制度,落实重大项目银团,推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
2.深化“机器换人”现代化技改专项行动。深化推进诸暨袜业、新昌轴承和袍江印染等省级“机器换人”试点,围绕印染、织造、机械、化工等重点传统产业领域,各区、县(市)根据自身块状经济特点选择1—2个行业树立一批示范项目,促进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力争规上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左右。围绕数控机床、专用设备、大型机器设备、工厂配套设施等重点领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微型物联网工厂,提升企业智能化制造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到2020年制造业使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20台/万人以上。强化“机器换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以装备和设计企业延伸发展、销售企业转型发展、工业工程公司专业化发展、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为方向,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契合绍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工程服务公司,服务企业“机器换人”。开展“零土地”技改专项,深化推进“零土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制度改革,鼓励利用现有厂房发展电商园区、创意设计、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重点依托绍兴中心城市的扩容升级及开发区(园区)的整合提升,重点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以城带产、以产促城”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态势。
1.统筹发展都市工业。深化推进柯桥、上虞、诸暨省级工业强县试点和嵊新集约发展,综合考虑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升级换代、生态环境建设、都市文化复兴、产品品牌塑造等紧密结合,探索推进都市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按照“研发孵化在中心城市、制造转化在周边区域”的思路,推进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完善产业、企业和优质项目在区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形成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之间的合理分工,以及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一般城镇之间匹配良好的区域产业体系。
2.推进园区错位提升。更大力度加快滨海新城开发建设,统筹推进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滨海工业区融合发展,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绍兴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充分发挥绍兴高新区等国家级园区的龙头示范作用,探索推进高端创新要素共享共用,更好地辐射带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继续整合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健全重点工业项目评估转入机制,在存量空间上探索推行“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发展,在增量空间上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中园”和“区中区”,继续推进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模式和考核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创新集成、投资集约的发展平台三亿体育官方网站。
3.培育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柯桥纺织、诸暨大唐袜业、嵊州领带和新昌轴承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牵头搭建面向集群的智能制造大数据平台,推动智能制造在产业集群中的广泛应用;支持“产业带”和“特色馆”建设,打造一批基于产业集群的电商平台,支撑集群企业市场拓展。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国际品牌试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国际品牌,支持集群内龙头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开展与中小企业互惠互利的品牌合作共享。积极培育建设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为集群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管理咨询、信息化、企业融资等服务。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快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引进来”,加快集群、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提升绍兴工业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抢抓长三角经济带建设机遇,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建设,积极承接先进地区高端产业转移、先进技术外溢和创新人才外流,形成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绍兴商会、越商团体等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绍兴对外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协作,促进创新要素集聚。积极鼓励越商回归创业、投资兴业,贯彻落实支持越商创业创新的政策举措,努力实现“绍兴经济”和“绍兴人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探索通过开展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有序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2.提升企业国际化能力。抢抓“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机遇,引导企业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杭州及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义新欧”国际货运干线、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建设,重点推进“双引、双购、双转”,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技术、引进高端研发机构,收购高端企业、收购高端品牌,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转移低附加值的产品和企业,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建立完善企业走出去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国际产业合作园等基地建设,引导轻纺等优势产业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到境外进行集群式“抱团”投资,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成本与风险。
3.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试点,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重点实施扶持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建设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军民结合重点企业、引进一批军转民项目、推广一批军民结合科技成果“五个一批”工程,努力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深化以“四张清单一张网”、推广柯桥区高效审批试点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零土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区域能评”制度,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审批效率。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按照“先照后证”原则全面实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深化推进实施企业减负“春风”行动,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打造简政放权“升级版”。
以“三区”融合为契机,整合现有财政扶持政策,优化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加快设立并有效运作产业投资基金,认真落实上级支持转型升级和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产业基金和专项资金扶持,切实保障转型升级各项任务落实。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运用保险资金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征集体系建设,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深化落实企业服务员制度和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联系制度,构建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作用,着力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打造涉企综合服务平台,组建小微企业服务联盟,为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的优质服务。健全完善企业运行和风险监测平台,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新趋势和新问题,落实应对措施;按照“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困难企业“两链”风险化解,确保经济金融稳定。
突出目标导向,强化考核激励,建立健全工业转型升级考核评价体系,按牵头部门、服务保障部门和区、县(市)分类确定考核内容,并纳入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健全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排名通报制度,积极开展工业强镇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各地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绍兴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是“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各地各相关部门要以本规划为指导,结合八大产业提升发展和“八个一”工作推进机制要求,抓紧编制各产业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强化举措,确保规划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构建市县、企业联动的工作网络,合力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荐新闻
- 运城概况2024-08-25
- 绍兴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2024-08-25
- 家纺品牌起名2024-08-25
- 梗王蓝翔改名了!?小编顺便盘点了那些好听2024-08-25
- 马祥云:公司名、品牌名、产品名、社群名、2024-08-25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136-051-0865
公司传真: +51-084-9104
电子邮箱: 3ysports@ycklwy.com
公司地址: 盐城市三亿体育·「中国」官方网站